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03 09:49:09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2

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如下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课标分析: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四个内容,根据上面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对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点的认识,还要求学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时,课标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图片对比及学生参与活动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认识。

教科书分析

本次课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重点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城市化的特点;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概括。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

学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解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主要以讲解+小组讨论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影像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的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志。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推动城市化的动力。3、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展示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城市。2、展示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化的定义。3 ……此处隐藏17653个字……,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

(2)理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理解人口是怎样对环境产生压力的。

(3)理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现和如何运用其趋利避害。

(4)比较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5)理解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能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利用图像、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德育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

4、 美育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1、 使学生认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在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体现在人口增长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对环境的影响。

2、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环境问题。

3、 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关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对环境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 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2、 探究式学习法。

3、 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4、 图像、图表、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法。

5、 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设计思想

1、 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 多媒体展示社会调查的过程,辅之以学生表演,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思维规律的形成。

3、 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并结合教材学习本课知识,进而推导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4、 播放视频影片,通过美丽的人居环境与前面的对比,从而呼应主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索。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环境问题的相关影片和漫画欣赏,引出环境问题,通过多媒体和漫画使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同学们从上面的影片和漫画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漫画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求知欲。

播放调查研究的流程图,学生上台演示调研的全过程,教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

整理材料,展示调查的结果,分类汇总,得出初步结论。

【讲授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结合材料学习本课内容,使其理论化、系统化。

指导学生分析教材“图8。5”和“图8。6”,师生互动。

一、人口压力

1、人口增长

(1)时间分布

A、产业革命前

B、二战前

C、20世纪70年代

(2) 空间分布

A、发达国家慢

B、发展中国家快

多媒体展示玛雅文化的遗址图片,用玛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压力。

2、人口压力

人口过多且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过环境供给资源和分解废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剧突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资源的过度利用——资源耗竭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什么是传统的发展模式

2、学生讨论:“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3、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小结】略

【形成性训练】略

【课后记】

1、成功之处:

2、失败之处:

3、学生心得:

4、见解心得: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5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